马丁签494亿美元导弹合同从美军新型武器交付进度来算2030年成关键节点?
2025年4月1日,美国军方宣布与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签署价值49.4亿美元的合同,五角大楼一直在优先采购PrSM,它将取代陆军战术导弹(ATACM)。
PrSM是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的下一代远程精确打击导弹,能够摧毁400公里以外的目标。
结合近年来美军在亚太的军事动向——从加速部署F 15EX升级版战斗机,到推进“复制者”无人作战系统项目——美国正以技术迭代和体系化作战为支点,为2030年前后的潜在冲突铺路。
这一系列动作的背后,是中美军事博弈的持续升温,以及亚太安全格局的深刻演变。
自冷战结束后,美军长期依赖其全球军事霸权,但近年来中国军力的快速崛起打破了这种单极格局。
为应对挑战,美军正通过“技术嫁接”和“体系赋能”双轨策略,重塑其亚太军事优势。
美军近期公布的武器交付计划显示,其核心目标是通过远程精确打击和智能化装备,构建覆盖海、陆、空、天的“杀伤链”。
例如,PrSM导弹射程超过400公里,显著提升对敌方纵深目标的打击效率。
与此同时,B 21隐身轰炸机的设计强化突防能力,还整合了电子干扰和无人协同功能,意图在战时压制解放军的反介入/区域拒止体系。
F 15EX通过搭载AN/ALQ 250电子战系统,从单纯的“导弹卡车”转型为指挥节点,可控制无人机蜂群实施协同打击。
这种“老树发新芽”的策略,既缓解了六代机研发滞后的压力,也强化了与盟友的协同作战能力。
例如,日本计划从美国引进射程约900公里的导弹。这种“技术捆绑”不仅巩固了美国的军事霸权,也加剧了亚太地区的军备竞赛风险。
中美军事竞争的本质是综合国力的比拼,既包括技术突破的速度,也涉及战略资源的可持续性。
以“东风”系列高超音速导弹和反舰弹道导弹为例,其技术领先性和量产能力已对美军构成非对称优势。
此外,解放军在无人装备领域的快速发展——如“翼龙”“彩虹”无人机和无人舰艇——得益于民用产业链的强力支撑,成本低且迭代迅速。
与此同时,俄乌冲突和中东局势进一步消耗了美军的战略储备,西太平洋战备资源已接近临界点。
美军其实现前提是项目进度不再跳票,而中国军工的持续发展可能使这一窗口期优势转瞬即逝。
瑞典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数据显示,2024年,日本武器进口增长93%,菲律宾增长53%,而北约欧洲成员国的军购增量中64%来自美国。
面对压力,中国需坚持“防御性国防政策”,同时以技术创新和体系化作战能力突破封锁。
“新质战斗力”理念的提出,强调人工智能、无人集群和电磁频谱战的融合应用。
2025年,中国军费开支仅为美国的不到三分之一,但凭借高效的成本控制和资源集中,在导弹、无人机等领域已形成规模优势。
对中国而言,这场竞争绝非简单的军备竞赛,而是综合国力与战略耐力的全面考验。
唯有坚持自主创新、深化军民融合、维护地区稳定,方能在变局中筑牢国家安全之基。
新华社:《近五年全球武器进出口数据出炉 专家解析:武器交易“双轮驱动”特点明显》
俄羅斯衛星通讯社:《中国2025年财政预算增加,专家:兼顾民生、国防、高科技等领域协调推进》Kaiyun官网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