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iyun(中国官网)-官方授权登录入口

人工智能高效推进战争形态全新演变

  

人工智能高效推进战争形态全新演变(图1)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大数据、量子技术、自主技术、高超声速、生物技术等广泛运用到军事领域,使部队编成、作战方式和保障方法等都发生了深刻变化。而人工智能使得作战领域正在发生颠覆性变革。据悉,外军把人工智能等尖端技术作为确保优势的核心技术。军委习主席反复强调要,加快军事智能化发展。我们必须搞清人工智能促进军事领域演进的内在机理,这是需要关注的重大课题。

  未来智能化环境下,智能化兵器大量运用,“人-机”融合不断加大,现有部队编成、结构和编组模式将随之而变。人工智能“赋能”的众多无人兵器将在多维度成为战场主角,人与装备的“混合”“融合”和装备之间的“自适应”将成为军队编成的基本形态,使得“结构链”不断优化。

  (一)组织架构向“网络矩阵结构”转变。军队组织架构与作战指挥体制是否科学,直接关系到作战效能,决定着战场主动权。传统军队建构的是自上而下的宝塔形指挥体制,部队的结构体现的是层级管理和“三三制”为主,这在未来战场将成为战斗力释放的“障碍”。智能化战争要求 “敌情—决策—快反”周期最短。美军基于新型智能化装备,着眼“多域战”作战模式,明确赋予了各级指挥员灵活应变的指挥权限,确保指挥纵横贯通、信息跨域共享、兵器多域穿行、功能互补支撑,从而构建起全域分布式作战力量体系。随着智能通信和大数据运用,军队领导机关管理幅度与跨度将越来越大、管理层次和组成部门则越来越少,指挥上“高效精干”,力量部署上则是“形散神聚”,组织架构逐渐向扁平、纵横贯通的网状矩阵结构转变。

  (二)规模结构向“智能高效灵便”转变。未来智能化战场,在作战力量中新质作战力量将占有较大份量,军队规模结构将朝着更加高效灵便的方向转变。一方面,随着高新科技迅猛发展,军事强国纷纷调整战略,将提高质量、减少数量、建设高效灵便的作战力量作为基本方略;另一方面,人工智能极大改变战争的物质基础和作战力量构成。随着大数据、脑机接口、物联网等新技术群的广泛运用,将大幅减少情报侦察、一线官兵、后勤保障等官兵数量,这是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

  (三)编成模式向“自主快速适应”转变。“小型化”“模块化”“积木式”“即插即用”是未来智能化战场对部队力量编成的基本要求。在人工智能主导下的未来智能化战场,作战任务多样,要求部队编成更加灵巧,具备自主分析、自主适应能力方能有效应对千变万化的战场环境。为此。编成权将向任务部队下移,使战术单位能灵活调整“人—机”力量编成,充分提高编成结构的作战自主适应性。此外,无人作战部队不需要加强就能实现“一编多能”。比如,一支小型智能分队,可拥有数个作战单元,不同的作战单元可拥有“侦、控、打、评”等不同功能,将这些智能作战单元进行差异化“机机编组”“人机编组”,就能实现作战单元自主快速适应、随机弹性编组,产生新质作战能力。

  人工智能促进军事领域变化,从本质上说,主要体现在“自主作战”与“协同作战”。就“协同作战”来说,就是大大提高了无人平台的自主协同和人机之间协同的关联度和紧密度。

  (一)优化了平台自主协同行动。人工智能主导下无人作战平台组网更迅速、协调更便捷、行动更灵敏。并向着多平台编组行动和多群组协同行动发展。通常对无人作战平台事先设置了行动程序、路线、方式,根据战场环境的敌我变化态势,人工智能具备自主协同性,能不断优化协同规则与实现路径。

  (二)提升了人与无人平台协同行动。智能化作战在一些关键地域与阶段,需要人与无人作战平台一体联动、同步行动。无人平台自主协同性特点,不但能够按照既定程序展开行动,也能因变而变;官兵也要善于发挥主观能动性,使人与无人作战平台的自主协同更加紧密。这就要求官兵们要掌握无人作战平台特点,才能达成人与无人作战平台的无缝对接。

  (三)强化了电磁频谱空间协同行动。电磁频谱空间横跨多个作战域,表现出与多种因素和军事能力的强关联与强耦合。外军把电磁频谱空间作为决定未来战争胜负的关键作战域。电子干扰、电磁欺骗、电子攻防等电磁频谱空间的较量越来越激烈,未来智能化作战主要依赖于电磁频谱空间和信息传输链路。如果协同不好,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智能化作战系统效能发挥。而人工智能的融入,使电磁频谱空间协同行动有了可靠技术与智力支撑,各种作战行动都将能得到高效网络电磁空间的自主协同。

  人工智能的“物化”“赋能”作用,推进“人”与“物”实现更高层次的融合。人工智能使得各种保障装备由原来的 “自动化”向“自主化”转变,只需给保障装备赋予保障任务,不必预先编程和操控,便可完成特定保障任务,使“保障链”内涵和外延都有新的拓展。

  (一)无人保障装备在保障体系中的比重持续增长。智能无人保障平台将作为未来战场保障链的支撑,诸如,无人运输车辆、无人加油机、无人补给舰、无人维修装备等大量投入实战。无人与有人、无人与无人间的协同保障将成为重要形式,逐步形成大中小微型和远中近程多种型号,覆盖太空、空中、地面、海上、水下等多维空间,战略、战役、战术梯次搭配,系列化、标准化、模块化、通用化的无人保障装备谱系,并可执行远海、深海甚至太空等特种作战保障任务。

  (二)保障装备智能化程度大幅提高。人工智能技术嵌入传统保障平台,大大提升保障装备的智能化水平。通过加装智能化软硬件,让传统保障装备“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自主操控”,大幅增强传统保障装备的保障精度、维度和自生存力。给各种保障装备赋予“精确”与“智慧”,通过与智能战场态势感知系统、自动识别定位、自动配送保障,使战场各项保障变得更灵巧、迅速和实时。

  (三)人装结合实现优势互补。人装结合方式逐步由直接操作向间接操控转变,这种操控方式正在按着官兵直接操作、协助、混合、自主模式等的顺序升级演进。因此,既可激发人的创造性思维,又可使保障装备能够在大数据、物联网的支撑下为官兵们提供高精度的图像识别和超强算力的保障筹划等决策辅助工作,人装发挥各自优长,突破了由人直接操控保障装备的传统方式。

  作者:高东广著名军事战略专家 研究员 博导 国家安全政策委员会高级研究员 中关村军民融合信息装备产业促进会发展战略委员会与科技委主席返回搜狐,查看更多Kaiy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