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无线充电产业发展现状、竞争格局及未来发展趋势与前景分析
福建用户提问:5G牌照发放,产业加快布局,通信设备企业的投资机会在哪里?
四川用户提问:行业集中度不断提高,云计算企业如何准确把握行业投资机会?
河南用户提问:节能环保资金缺乏,企业承受能力有限,电力企业如何突破瓶颈?
无线充电产业依托电磁感应、电磁共振等原理,实现了电力的非接触式传输,近年来发展迅速。该产业系统主要由能量发射端和接收端构成,通过高频交流电产生的磁场或电场,将电能无线传输至接收端,为设备供电。全球无线充电市场规模持续增长,预计到2030年将达到1290.2亿美
无线充电产业依托电磁感应、电磁共振等原理,实现了电力的非接触式传输,近年来发展迅速。该产业系统主要由能量发射端和接收端构成,通过高频交流电产生的磁场或电场,将电能无线传输至接收端,为设备供电。全球无线充电市场规模持续增长,预计到2030年将达到1290.2亿美元。中国无线充电市场同样保持强劲增长态势,预计到2029年市场规模将达到380亿元。智能手机是无线充电的最大应用领域,但可穿戴设备、汽车电子和家用电器等领域也展现出巨大潜力。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领域的持续拓展,以及政府对新能源和环保技术的支持,无线充电产业将迎来更多发展机遇。未来,无线充电设备将更加便捷、高效、安全,同时,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间的整合与合作也将更加紧密,共同推动无线充电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无线充电技术主要基于电磁感应、磁共振、无线电波和电场耦合等原理实现电力的非接触式传输。其中,电磁感应是目前应用最成熟的无线充电技术,适合短距离充电,广泛应用于电动牙刷、可穿戴设备及智能手机等领域。
根据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4-2029年中国无线充电行业深度调研及投资机会分析报告》显示,全球无线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24.6%。预计至2024年,市场规模将进一步扩大,有望突破百亿大关,甚至达到更高水平。中国无线充电市场同样保持强劲增长态势,2023年市场规模约为100-105亿元,同比增长超20%。
无线充电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智能手机、可穿戴设备、汽车电子、家用电器等多个领域。智能手机作为无线充电的最大应用领域,市场需求持续增长。同时,可穿戴设备和车载充电市场也展现出巨大潜力。随着消费者对便捷充电方式需求的增强,无线充电技术正逐步成为消费者的首选。
无线充电产业的主要企业包括中兴通讯、万安科技、奥海科技、欣旺达、信维通信等。这些企业在无线充电技术的研发、制造和应用方面处于领先地位。在智能手机领域,苹果、三星、华为等主要手机厂商纷纷在自家高端手机系列中装配了无线充电功能,并发布了相应的无线充电发射端产品。
技术创新是无线充电产业竞争的核心。全球范围内,三星以523项专利领跑,高通紧随其后。国产厂商中,华为和中兴分别位列全球第十和第十七,虽与领先者存在差距,但成长空间巨大。无线充电技术的创新主要集中在提高充电效率、增强安全性和解决设备兼容性等方面。
无线充电产业链包括方案设计、芯片、线圈、磁性材料以及模组制造等环节。方案设计以及芯片具备较高的技术壁垒,占据产业链价值量约58%。近年来,国内企业引领了无线充电技术的快速更新迭代,提升了无线充电设备的输出功率,形成了在某些应用场景上可以替代有线充电的竞争优势。
提高充电效率:通过优化线圈设计、改进电源管理技术等手段,提高无线充电的充电效率。
无线充电技术的应用领域将进一步拓展,涵盖智能家居、医疗设备、电动车辆等多个领域。智能家居方面,无线充电技术将集成在台灯、柜子、桌子等设备中,提高无线充电的可用性和便捷性。医疗设备方面,无线充电技术将为医疗设备的便携性和使用便捷性提供有力支持。电动车辆方面,无线充电技术有望解决电动汽车充电的痛点,推动电动汽车的普及。
政府对新能源和环保技术的扶持为无线充电行业提供了有力保障。多项国家政策明确提及并鼓励无线充电技术的研发与应用。随着全球经济的稳定发展和消费者购买力的提升,无线充电市场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环保意识的提升使得无线充电技术因其减少插头和电缆使用而备受青睐,行业将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
无线充电产业的竞争格局将更加激烈,中游制造商与下游终端用户间的竞争尤为突出。同时,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间的整合与合作将更加紧密,共同应对市场挑战,提升整体竞争力。未来,无线充电产业将形成更加完善的产业链和供应链体系,推动产业的快速发展。
欲了解完整报告目录,请点击查看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4-2029年中国无线充电行业深度调研及投资机会分析报告》。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中研网只提供资料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如对有关信息或问题有深入需求的客户,欢迎联系咨询专项研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