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iyun(中国官网)-官方授权登录入口

2025年储能行业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

  

2025年储能行业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图1)

  福建用户提问:5G牌照发放,产业加快布局,通信设备企业的投资机会在哪里?

  四川用户提问:行业集中度不断提高,云计算企业如何准确把握行业投资机会?

  河南用户提问:节能环保资金缺乏,企业承受能力有限,电力企业如何突破瓶颈?

  在全球能源结构加速调整和应对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储能行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作为能源转型的关键技术之一,储能不仅能够有效解决新能源发电的波动性和间歇性问题,还能提高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和灵活性。

  在全球能源结构加速调整和应对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储能行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作为能源转型的关键技术之一,储能不仅能够有效解决新能源发电的波动性和间歇性问题,还能提高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和灵活性。

  近年来,全球储能市场持续保持高速增长。根据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CNESA)的数据,2023年全球新增投运电力储能项目装机规模为52.0GW(吉瓦),同比增长69.5%。其中,新型储能增长45.6GW,占新增装机规模的87.7%,累计装机规模达到91.3GW,年增长率90.3%。

  从地区分布来看,全球储能市场以中国、北美和欧洲为主,三者新增装机规模合计占全球市场的88%。2024年,全球储能新增装机重点区域市场格局不变,中美欧需求量仍占全球总量的85%。欧洲、中东、非洲地区的增速较快,而亚太、美洲地区则呈现放缓趋势。

  据中研普华产业院研究报告《2024-2029年中国储能行业市场前瞻分析与投资战略预测报告》分析:中国储能市场尤为突出。2023年,中国新型储能新增装机规模约为2260万千瓦/4870万千瓦时,较2022年底增长超过260%,并且首次超过抽水蓄能新增投运4倍之多。截至2023年底,全国已建成投运新型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达3139万千瓦/6687万千瓦时。截至2024年9月底,全国已建成投运新型储能5852万千瓦/1.28亿千瓦时,较2023年底增长约86%。

  根据能量存储形式的差异,储能可以分为热储能、化学储能、电储能三大类。其中,电储能应用更为广泛,包括机械储能(如飞轮储能、抽水蓄能、压缩空气储能)、电化学储能(如锂电池、液流电池、钠系电池等)和电磁储能(如电容器、超级电容和超导磁储能)。抽水蓄能以外的储能技术,被称为新型储能。

  在新型储能中,锂离子电池占据主导地位。2023年,锂离子电池在全球新型储能市场中的占比超过99.6%,年增长率为105.3%,总装机规模达到88.5GW,占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规模的比重达到96.9%。此外,飞轮、超级电容、钠离子电池、压缩空气储能、液流电池等非锂储能技术也在快速发展,逐渐实现应用突破。

  储能的应用场景丰富多样,主要包括电源侧、电网侧和用户侧。在电源侧,储能主要用于可再生能源并网、电力调峰、系统调频等,可以改善新能源出力与负荷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平衡性,减少弃风弃光,提高新能源消纳能力。在电网侧,储能主要发挥支撑电力保供、提升系统调节能力、支撑新能源高比例外送以及替代输配电工程投资等作用。在用户侧,储能主要用于电力自发自用、峰谷价差套利、容量电费管理和提高供电可靠性等。

  储能产业链包括上游原材料、电芯制造、中游系统集成和下游运营维护等环节。随着储能产业的快速发展,产业链布局日益完善,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生态。

  在上游原材料环节,碳酸锂等关键原材料的价格波动对储能电芯成本具有重要影响。近年来,随着电池级碳酸锂价格的暴跌,储能电芯价格持续下跌,为储能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在中游系统集成环节,国内外企业竞争激烈。国内企业如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凭借技术优势和成本优势,在全球储能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同时,国外企业如特斯拉、三星SDI等也在积极布局储能市场,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在下游运营维护环节,随着储能项目的不断增加,对运营维护服务的需求也日益增长。一些专业的储能运维服务商应运而生,为储能项目的稳定运行提供了有力保障。

  技术创新是储能行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未来,随着锂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固态电池等电化学储能技术的不断创新,能量密度、循环寿命、安全性能等方面将得到显著提升。特别是固态电池技术,有望为储能产业带来颠覆性变革。

  此外,混合储能技术也将得到广泛关注。如锂离子电池与铅酸电池、锂电池与超级电容等组合,可提高系统性能,降低成本。新型储能技术如液流电池、重力储能、氢储能等也将不断涌现,为储能产业提供更多选择。

  技术创新还将推动储能系统的智能化和数字化发展。通过集成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储能系统的远程监控、智能调度和故障预警等功能,提高储能系统的运行效率和安全性。

  随着储能市场的不断扩大和技术的不断进步,储能产业链布局将更加完善。从上游原材料、电芯制造到下游系统集成、运营维护,形成完整的产业链生态。同时,企业纷纷扩大产能以满足市场需求。据中研普华产业院研究报告《2024-2029年中国储能行业市场前瞻分析与投资战略预测报告》预计到2029年,全球储能电池产能将达到1000GWh以上。

  在产能扩张的同时,产业链各环节之间的协同合作也将加强。通过构建产业联盟、共享技术平台等方式,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紧密合作和协同创新,提高整个产业链的竞争力。

  政策支持是推动储能行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各国政府纷纷出台相关政策,包括补贴、税收优惠、融资支持等,以推动储能产业的发展。同时,随着电力市场的改革和深化,储能参与电力市场的规则将逐步完善,储能价值得到充分体现。

  在中国,国家层面密集出台了一系列储能相关政策。如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强电网调峰储能和智能化调度能力建设的指导意见》,首次将储能与电网调峰、智能化调度并列,作为推动新能源大规模高比例发展的关键支撑及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内容。此外,还有《关于建立健全电力辅助服务市场价格机制的通知》、《2024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等文件,对储能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未来,随着电力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和竞争机制的完善,储能将更多地参与到电力市场的交易中,通过提供调峰、调频、备用等辅助服务获得收益。同时,储能还可以参与到电力现货市场的交易中,通过价格机制实现储能价值的最大化。

  在全球能源互联网的背景下,储能产业国际合作将不断加深。通过技术交流、产业融合和市场竞争等方式,推动全球储能产业的快速发展。

  一方面,国内外企业将加强合作,共同开发新技术、新产品和新市场。通过构建跨国技术联盟、共享研发资源等方式,推动储能技术的创新和升级。同时,国内外企业还将加强在储能项目建设和运营方面的合作,共同推动储能产业的发展。

  另一方面,随着全球储能市场的不断扩大和竞争的加剧,国内外企业将面临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通过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优化服务等方式,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同时,企业还将加强品牌建设和市场营销力度,提高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尽管储能技术在不断创新和升级,但仍面临一些技术挑战。如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和循环寿命仍有待提高;钠离子电池等新型储能技术仍处于研发阶段,尚未实现大规模商业化应用;储能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仍需加强等。

  针对这些技术挑战,可以采取以下应对策略:一是加大研发投入力度,推动储能技术的创新和升级;二是加强产学研用合作,构建技术创新体系;三是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四是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提高储能领域的人才素质和创新能力。

  储能系统的成本是影响其大规模应用的重要因素之一。尽管近年来储能系统的成本持续下降,但仍面临一些成本挑战。如原材料价格波动导致电芯成本不稳定;系统集成和运营维护成本较高;储能系统的初始投资较大等。

  针对这些成本挑战,可以采取以下应对策略:一是加强原材料供应链管理,降低原材料成本;二是优化系统集成方案,提高系统集成效率;三是加强运营维护服务体系建设,降低运营维护成本;四是推动储能系统的规模化应用,通过规模效应降低成本;五是加强政策支持和融资支持,降低储能系统的初始投资成本。

  随着储能市场的不断扩大和竞争的加剧,国内外企业将面临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同时,储能市场还面临一些市场挑战。如市场需求不稳定导致项目收益不确定;电力市场改革和深化对储能参与电力市场的影响;储能系统的标准化和规范化程度不高等。

  针对这些市场挑战,可以采取以下应对策略:一是加强市场调研和分析力度,准确把握市场需求和趋势;二是积极参与电力市场改革和深化进程,推动储能参与电力市场的规则完善;三是加强储能系统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提高储能系统的质量和安全性;四是加强品牌建设和市场营销力度,提高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五是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共同应对市场挑战和机遇。

  未来,随着全球能源结构的调整和新能源发电占比的提升,储能行业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同时,储能行业也将不断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提高储能系统的性能和安全性,降低储能系统的成本,为全球能源转型和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提供有力支撑。

  欲获悉更多关于储能行业重点数据及未来五年投资趋势预测,可点击查看中研普华产业院研究报告《2024-2029年中国储能行业市场前瞻分析与投资战略预测报告》。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中研网只提供资料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如对有关信息或问题有深入需求的客户,欢迎联系咨询专项研究服务)Kaiyun入口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