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大家谈 曹增强:推动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为产业升级提供强劲动力
从航母上的飞机电磁弹射、舰载电磁炮,到冲击测试、飞机装配、新能源等民用领域的广泛应用……作为一项具有重大潜力的新兴技术,电磁加载技术正以其独特的能量发射方式和高质量的应用性能,赋能行业快速变革与发展。
如何才能将电磁加载技术与发展新质生产力有效链接?突破“卡脖子”技术后,怎样推动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围绕技术、应用与人才,还能有哪些有益探索……带着这些问题,白鹿科技专访了西北工业大学教授、陕西大工旭航电磁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工旭航)董事长兼首席科学家曹增强。
电磁加载技术,简而言之,是利用电磁力对物体施加力或能量,实现对物体的操控或加速。除了高效、精准和可控的核心特质,相比传统加载方式,电磁加载技术在保证环保节能的基础上,还具备更高的能量密度和更快的响应速度,有力推动了冲击测试、矿山隧道防护模拟、船舶救援设备、无人机弹射等领域相关产品和技术的转型升级。
在曹增强看来,发展新质生产力,就是要利用新技术对原有产业进行升级改造,电磁加载技术的突破和发展,正是当下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
“传统的超大能量电磁加载系统应用,如航母上的电磁弹射系统,彰显了其在国防领域的重要性,而我们聚焦的小能量电磁加载技术,具有体积小、重量轻、便于产品化的优势,可以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消防救援等多个领域,同样有着不可忽视的价值。”曹增强介绍,以电磁铆接技术为例,作为航空航天领域关键核心连接技术的突破,该技术的研发应用能够有效解决传统铆接技术在飞机制造过程中难以解决的复材结构和难成形材料铆钉铆接难题,提高飞机装配质量和疲劳寿命。
事实上,经过多年深耕,曹增强及其团队已成功解决钛合金和复合材料结构铆接的“卡脖子”难题,研制的电磁铆接设备,彻底打破了国外垄断,实现国产航空关键工艺装备的自主可控和国产替代,不仅降低了设备成本,还占据了国内市场50%以上的份额,为我国航空航天产业的自主可控提供了有力支撑。
“科研成果只有与实际应用场景紧密结合,才能真正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曹增强表示,依托对电磁加载技术的深入研究和“三项改革”的东风,由其核心团队组建的陕西大工旭航电磁科技有限公司应运而生,越来越多的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迈入了从“书架”到“货架”的产业化进程。
传统冲击测试设备多采用高压气体加载,存在安全隐患大、加载能力和速度有限等多方面问题,曹增强介绍,通过电磁加载代替高压气体加载,能够为材料性能测试和结构可靠性评估提供更精准的数据,在飞机黑匣子、新能源电池等的冲击测试中,电磁加载技术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聚焦船舶救援,依托电磁加载技术研发的电磁抛投器,在实现便捷操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了抛投器的抛投能力,在实际应用中,可抛投更重的物体,抛射距离也更大,实现了传统设备的升级换代;面对高楼灭火这一全球性难题,团队创新开发的灭火电磁炮,突破了传统消防技术应用的局限,为提高城市消防安全水平带来了全新的装备;在航空航天领域,电磁铆接技术已经成为解决铆接难题的关键技术;电磁发射技术已成为提升无人机弹射、导弹、舰载机弹射作战效能的新技术……
“科技成果转化要服务于产业发展,我们不仅要注重技术创新和突破,还要结合市场需求,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通过实际产品解决不同行业的痛点。”曹增强坦言,接下来,企业还将持续推动科研成果产业化进程,不断优化产品结构,确保科研成果能够迅速转化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
经过长期的研发投入和技术攻关,曹增强及其团队已突破多项电磁加载核心技术,研发多款电磁加载产品,新产品占据的市场份额也得到了快速提升。
大工旭航也被先后认定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中小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其联合西北工业大学组建的电磁加载技术研究与应用“科学家+工程师”队伍被陕西省科技厅认定为秦创原“科学家+工程师”队伍……
这些成果背后,不仅是技术的创新与突破,更是人才培养理念的成功实践。在曹增强看来,培养贴合产业发展的实用型人才意义重大,特别是其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动手能力,是推动技术、应用和产业深度融合的重要力量。
“除了积累专业知识,我们的学生在研一就会逐步参与到实际项目研究,尤其是那些充满挑战的‘硬骨头’项目。”曹增强表示,通过解决形形色色的技术难题,学生们在实际操作中将这些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能力素养,进一步实现从“学”到“用”的无缝对接。“从就业后的实际表现来看,凭借出色的动手能力和快速适应岗位的能力,这些学生在无人机装配、飞机制造等前沿产业中能够迅速成为用人单位的得力干将,为电磁加载技术更好更快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返回搜狐,查看更多Kaiyun中国官方入口Kaiyun中国官方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