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伟明:中国电磁弹射之父!不当官不爱钱不要命就图挺直腰板!
他出生贫寒,却凭一股犟劲闯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他不爱权力、不贪金钱,却用瘦削的肩膀扛起了国家的科技梦想。他,就是马伟明,一个为挺直国家脊梁而燃尽Kaiyun自己的人。
很难想象,一个肩负如此多荣誉的人,曾经差点连高中都念不下去。1975年,马伟明以优异成绩考上了高中,但家里实在太穷了,父亲咬着牙让他辍学回家务农。
对家境的无奈让他低头服从,但命运似乎总爱给执着的人留个出口。他的数学老师不甘心,几次三番跑到家里做工作,终于说服了他的父亲让他重返课堂。
三年后,他考进了海军工程大学,成为船舶电气工程专业的一名学生。那时候,他可能没有想到,这个专业会成为他一生的战场。
毕业后,他留校工作,已经算是“铁饭碗”了。可马伟明不甘心,他想继续做科研。读研究生时,导师问他毕业后想干什么,他毫不犹豫地说:“做学问,一辈子。”这句话让导师当场拍板,决定收他为学生。
后来,他确实把这句话践行到了极致。无论是科研攻关还是技术突破,他都像着了魔一样,认准了方向就不肯回头。
上世纪90年代,中国在军事技术领域面临的一个大问题是电磁弹射技术的缺失。简单航母上的战斗机要起飞,必须依靠弹射装置,而传统的蒸汽弹射技术不仅耗费资源,还限制了航母的性能。
当时,全球只有美国掌握了成熟的电磁弹射技术,日本还在初步研究阶段,其他国家根本连门槛都摸不到。
但马伟明偏偏不信邪。他认定,中国要想在军事技术上挺直腰板,就必须啃下这块硬骨头。
2008年,他带领团队研制出了第一台原理样机,仅用十年就赶上了美国用了二十一年才完成的技术。这背后,是无数个挑灯夜战的日子,也是他无数次与困难的正面对抗。
当时,他为研究申请了一百万的经费,却因为资金已经分配完,迟迟没有到位。听到消息后,他没有抱怨,而是从自己过去的科研积累中拿出两千万,继续推进项目。
有人劝他别太拼,“万一失败了怎么办?”他却回答:“不拼怎么可能成功?”这种不撞南墙不回头的劲头,是他身上最鲜明的标签。
科研的成功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2008年,电磁弹射技术进入关键阶段,他常常一天十几个小时泡在实验室里,腰病、胃病、失眠轮番找上门。
他甚至因为车祸颈椎受伤,被医生勒令卧床休息,可第二天竟然出现在了重要会议上。有人问他为什么这样拼,他的回答很简单:“我们的科技落后时间太久了,必须争分夺秒。”
马伟明的科研精神不仅体现在技术突破上,还体现在他对“科技为国”的执念上。上世纪90年代,他和团队发明了一项技术,获得了专利。
一家跨国公司开出150万元的高价购买,条件只是让他稍微“指导”一下,但他毫不犹豫地拒绝了。“这不是我一个人的东西,这是中国的。”他的态度坚决得让对方没了脾气。
2010年,他带领团队解决了我国风力发电变流器技术的短板。原本需要耗费巨资从国外进口的东西,他用了两年时间就让中国拥有了自主产权。
技术一旦转让,很多人以为他会大赚一笔,但他只收了1%的技术转让费。有人说他是书呆子,不懂得利用机会,但他却说:“钱是什么?我们是为了让国人挺直腰杆,不是为了赚国人的钱。”
而让他声名大噪的电磁弹射技术,更是他用命拼出来的。当福建舰准备装备传统蒸汽弹射器时,他和团队成功提出了电磁弹射技术的解决方案。
从此,中国的航母技术迈上了新台阶。很多人看到的是这项技术的辉煌成果,却很少有人知道,他为了这项研究付出的代价。
多年的高强度工作让他瘦得皮包骨,一年四季感冒咳嗽是家常便饭。即使这样,他依然每天出现在实验室,用行动告诉团队什么叫“拼命”。
他的父亲看到儿子这么不要命,曾多次劝他休息,甚至骂他,可马伟明只是笑笑,继续埋头工作。
他不是不爱惜自己的身体,而是深知,一代人的拼搏,可能决定一个国家的未来。他常说:“我们和别人的差距就是时间,只有拼命追赶,才能不被甩开。”
如今,中国在电磁弹射技术上的成就,让世界为之侧目。而马伟明的故事,不仅是一位科学家的传奇,更是一代中国人的精神写照。
他用行动证明了,科技的力量不只是冷冰冰的数据,它背后是一个个不屈的灵魂,是一颗颗为国家跳动的赤子之心。
有人说,马伟明是个“倔老头”,认准了的事就不肯松口。但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倔”,中国才有了今天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