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iyun(中国官网)-官方授权登录入口

电磁轨道炮:改写战争规则的科技重器

  Kaiyun官网登录

电磁轨道炮:改写战争规则的科技重器(图1)

  在当今军事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每一项突破性技术的诞生都可能重塑战争的形态。电磁轨道炮,作为一种融合了电磁学、材料学、电力工程等多学科前沿技术的新型武器系统,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和巨大的潜力,成为全球军事领域关注的焦点。它的出现,犹如一颗投入军事科技湖面的巨石,激起层层涟漪,为未来战争的格局带来了诸多变数。

  自火炮诞生以来,它在战争中的作用举足轻重。从早期的滑膛炮到后来的线膛炮,再到现代的各种先进火炮系统,其性能不断提升。然而,传统火炮的发展逐渐遭遇瓶颈。以火药为发射能源的传统火炮,其发射药的能量释放存在极限,这使得炮弹的初速和射程受到极大限制。在现代战争中,远程精确打击的需求日益迫切,传统火炮的射程往往难以满足实际作战需求。例如,在一些局部冲突中,军队需要对百公里外的目标进行精确打击,而传统火炮的射程大多在几十公里范围内,无法有效对远距离目标构成威胁。

  同时,炮弹的初速也影响着其杀伤力和命中率。较低的初速使得炮弹在飞行过程中更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如风力、空气阻力等,从而降低了射击精度。而且,在面对一些具有高机动性和先进防御系统的目标时,传统火炮的炮弹威力显得不足,难以实现有效毁伤。

  另一方面,现代战争对武器的快速反应能力和火力持续性提出了更高要求。传统火炮在装填弹药、发射准备等环节耗时较长,难以实现快速连续射击,在应对突发情况或密集目标时,火力持续性不足的问题尤为突出。

  为了突破传统火炮的这些局限,各国纷纷将目光投向新的技术领域。电磁轨道炮凭借其独特的工作原理,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它利用电磁力发射弹丸,摆脱了对传统发射药的依赖,有望大幅提高弹丸的初速和射程,同时具备快速反应和强大的火力持续性。这一系列优势使得电磁轨道炮成为各国军事科研人员眼中解决传统武器局限的关键技术,为提升军队的作战能力和改变战争格局提供了新的可能。

  电磁轨道炮的研发历程充满了挑战与突破,是一部科研人员不断探索、勇于创新的奋斗史。其原理的发现可追溯到 19 世纪,随着人们对电磁学的深入研究,电磁力能够用于加速物体的设想逐渐成为现实。1845 年,英国物理学家查尔斯・惠斯通在研究线性电动机时,就已经意识到电磁力可以用于加速物体。此后,挪威科学家克里斯蒂安・伯克兰在 19 世纪末进行了细致研究,并成功研制出一部能够将 500 克弹丸加速到大约每秒 50 米的装置,这可以看作是电磁炮的雏形。

  但真正具有现代意义的电磁轨道炮研发始于 20 世纪初。1917 年,在法国都铎蓄电池公司的支持下,法国发明家福琼 - 维莱普勒研制出了一部小型的电磁轨道炮,虽然当时未测量轨道电流和弹丸速度,但这一尝试为后续的研究奠定了基础。1920 年,福琼 - 维莱普勒发表了《电气火炮》一文,并获得了三个专利,这是世界上关于电磁轨道炮的最早专利。此后,法国军方试图将其研制为实用化的 30 毫米至 50 毫米口径轨道炮,但由于技术限制,最终未能成功。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和日本等国也加入了电磁炮的研发行列。1944 年,德国亚希姆・汉斯勒博士和邦泽尔总检验师进行了 10 毫米口径线圈炮的试验,后又试验了直径 20 毫米、长 2 米的轨道炮(LM2 型),取得了一定的试验成果。然而,随着德国的战败,相关研究工作被迫中止。

  二战后,美国接手了德国的部分电磁炮技术。1946 年,美国陆军装备部委托装甲研究基金会评估这些技术,但由于能源供应和轨道材料等问题难以解决,美国军方暂时放弃了进一步研究。不过,美国的科研院所和企业并未停止探索,美国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的博斯蒂克团队于 1958 年提出 “轨道炮”(Railgun)这个名词,并率先进行了等离子体电枢的轨道发射试验,为后来轨道炮的成熟化作出了铺垫。

  到了 20 世纪 70 年代末,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取得了重大突破。理查德・马歇尔博士及其同事制成了世界上最大的 550 兆焦单极发电机,并在轨道炮系统上用等离子体代替金属衔铁,将 3 克聚炭酸脂加速到 5.9 千米 / 秒的速度,创造了当时用电磁加速器投射克级物体的最高记录。这一成果极大地推动了电磁轨道炮的发展,激发了各国的研究热情。

  进入 20 世纪 80 年代,多国的轨道炮研究取得重大进展。美国用 5 米长的轨道把 2 克重的弹丸加速到 10 千米 / 秒,接近第二宇宙速度;苏联把 1.3 克重的弹丸加速到 5 千米 / 秒;日本研制了长达 700 米的 50 - 100 级多级轨道炮,把 1 克物体加速到近 150 千米 / 秒的超高速,用于研究高速撞击引发核聚变;1988 年,中国试射最早试验型电磁炮 “303EMG”,采用电磁箍缩炮(前级)与轨道炮(主炮)相串级的全电磁轨道炮方案,成功将质量 30.2g 的弹丸以 3km/s 的初速射出,技术指标达到美、俄等国的同期水平。

  1991 年,美国国防部成立了 “电磁轨道炮联合委员会”,开始将轨道炮的研究工作提升到国家层面,协调各方力量进行深入研究。此后,世界各国纷纷加大对电磁轨道炮的研发投入,推动其向实用化方向发展。

  2001 年 11 月,美海军高技术研究所拟订未来新型轨道炮系统的主要性能参数,对轨道炮的实用性提出了具体要求。2003 年 4 月,美海军在苏格兰柯尔库布里郡成功完成 90 毫米口径轨道炮发射高超音速弹药的海上演示验证试验;2008 年 1 月 31 日,美国海军试验了当时号称 “世界上威力最大的电磁轨道炮”,炮弹出膛速度达到 7 倍音速,发射能量高达创纪录的 10.68 兆焦耳;2010 年,美国海军测试了 BAE 设计的用于舰载的紧凑型轨道炮,将 3.2 千克的炮弹加速到大约 3390 米 / 秒(12200 公里 / 小时),大约 10 马赫的速度,动能为 18.4 焦耳,再次刷新世界纪录。

  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一系列技术难题逐渐凸显。其中,轨道烧蚀问题成为制约电磁轨道炮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在发射过程中,强大的电流和电弧对轨道造成严重烧蚀,大大缩短了轨道的使用寿命,增加了使用成本。此外,能源供应问题也亟待解决。电磁轨道炮发射时需要巨大的电能,如何为其提供稳定、高效的能源,成为科研人员面临的一大挑战。同时,弹丸在高速飞行过程中的精确制导问题也给研发工作带来了困难。

  面对这些难题,各国科研人员积极探索解决方案。中国在电磁轨道炮的研发过程中取得了显著成果。海军工程大学电磁能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经过深入研究,成功解决了轨道烧蚀问题。经过 120 次发射后,电磁轨道炮依然保持了极高的精度。中国研发的电磁炮能以 2 千米 / 秒发射一枚上百千克炮弹,射程可达 120 - 200 千米,且发射成本相对较低。2018 年 2 月,中国海军在 “海洋山” 号坦克登陆舰上进行了第一次轨道炮的上舰试验,标志着中国电磁轨道炮的研发进入了新的阶段。

  日本对电磁轨道炮的研究也较为积极。2010 年,日本防卫省开始着手研发用于近程防御的小口径轨道炮系统。2016 年,防卫省在此前小口径轨道炮的研制基础上,开始实施 40 毫米口径的轨道炮的研发,目标是初速度达到 2000 米 / 秒,并达到 120 发以上的耐久性。2018 年,日本加速轨道炮的研发,8 月 2 日,日本防卫省正式对外宣告其正在研制轨道炮装置 ——“电磁加速系统”。2023 年 10 月,日本完成了中口径电磁炮的海上试射,该炮可发射重达 320 克的钢制弹丸,初速约 6.5 马赫(约 2297 米 / 秒),炮口动能 5 兆焦耳,能够实现 120 连发。

  俄罗斯在电磁轨道炮技术研发上也取得了一定成果。2016 年 7 月,俄罗斯工程师研制的轨道炮加速器在俄罗斯科学院高温联合研究所进行了首次测试,能使物体达到第一宇宙速度。2017 年 1 月的测试中,采用一颗小塑料弹丸击穿铝板,速度为 3 千米 / 秒,达到了马赫数 8 以上的速度。

  印度在电磁轨道炮领域也有所探索。2017 年 11 月,印度宣布其自主研发的电磁炮取得初步成功,发射弹丸速度为马赫数 6,可以将 3 - 3.5 克的弹丸加速到 2000 米 / 秒的速度。2022 年 10 月,印度宣布成功研制出国产轨道炮,炮口初始动能达到 10 兆焦耳,对多种不同重量和口径的弹丸进行了测试。

  英国轨道炮的研发与美国紧密结合。从 1997 年开始,英国 BAE 系统公司就与美国合作开展轨道发射技术、脉冲电源技术、弹丸技术研究,并于 2012 年向美国海军交付了单发全尺寸轨道炮工程样机,成功进行了射击实验,炮口动能达到 32MJ 的阶段性技术指标。此后,BAE 系统公司还在不断开发具有先进冷却机制的脉冲电源系统,以保证炮管的可重复使用率。

  电磁轨道炮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能够赋予弹丸极高的初速度。传统火炮受发射药能量限制,炮弹初速很难超过 2 公里 / 秒(5.9 马赫),而电磁轨道炮的弹丸初速却很容易超过 3 公里 / 秒(8.8 马赫),甚至在一些试验中,弹丸速度可达数千米每秒。例如,中国研发的电磁炮能以 2 千米 / 秒的速度发射上百千克的炮弹,美国海军测试的轨道炮也曾将炮弹加速到 3390 米 / 秒(约 10 马赫)的速度。如此高的初速度,使得弹丸在飞行过程中能够保持强大的动能,不易受到外界因素干扰,从而大大提高了命中率。

  同时,高初速也带来了超远的射程。传统火炮的射程通常在几十公里,而电磁轨道炮的射程可达 100 - 200 公里甚至更远。如中国的电磁轨道炮射程可达 120 - 200 千米,美国科学家预计轨道炮的射程可达 160 公里。在海战中,装备电磁轨道炮的舰艇可在敌方反舰导弹射程外率先发动攻击,在远距离上对敌方舰艇、岸上目标等构成有效威胁,极大地拓展了作战范围,使作战双方的战术运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电磁轨道炮发射的弹丸由于具有极高的速度,因此具备强大的动能。在击中目标时,巨大的动能瞬间释放,能够产生强大的冲击力和破坏力。实验中,电磁轨道炮发射的弹丸能够轻松穿透数层厚实的装甲钢板,其毁伤效果远超传统炮弹。无论是敌方坚固的岸防工事,还是重装甲的舰艇,在电磁轨道炮强大的火力面前都将面临巨大威胁。而且,电磁轨道炮可以根据作战需求,选择不同类型的弹丸,如动能弹、高爆弹等,进一步增强对不同目标的毁伤能力。例如,对于装甲目标,使用动能弹可以凭借高速撞击产生的巨大能量直接穿透装甲;对于集群目标或软目标,则可以使用高爆弹,通过爆炸产生的破片和冲击波对目标进行大面积杀伤。

  电磁轨道炮的发射过程相对简单,无需像传统火炮那样进行复杂的弹药装填和发射药准备。它通过电力驱动,能够实现快速发射,反应速度极快。在战场上,这意味着能够在短时间内对突发目标进行快速打击,抓住稍纵即逝的战机。同时,电磁轨道炮可以根据战场实际情况,快速调整射击参数,如发射速度、射击角度等,实现灵活的火力打击。例如,在应对敌方多批次、多方向的攻击时,电磁轨道炮能够迅速改变射击方向和频率,对不同目标进行精准打击,有效提高了作战效能。

  与传统火炮相比,电磁轨道炮不需要使用昂贵的发射药,其发射成本主要集中在电能消耗上。随着电力技术的发展,电能的获取和存储成本逐渐降低,使得电磁轨道炮的发射成本相对较低。而且,电磁轨道炮在发射过程中产生的声光信号较小,不像传统火炮发射时会产生巨大的声响和火光,这使得其在战场上具有较好的隐蔽性,不易被敌方发现和定位,从而提高了自身的生存能力。

  在全球电磁轨道炮研发的激烈竞争中,各国都展现出了强大的科研实力和决心。美国作为科技强国,在电磁轨道炮领域起步较早,投入巨大。早期,美国在电磁轨道炮技术研发上取得了多项重要成果,如多次成功进行轨道炮发射试验,实现了大口径电磁轨道炮样机的多次试验,有效射程也达到了一定水平。然而,随着研发的深入,美国面临着诸多技术难题,如轨道严重烧蚀、能源供应困难以及成本过高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电磁轨道炮的实用化进程。2021 年,美国由于无法解决这些技术瓶颈,最终放弃了电磁轨道炮计划。

  中国在电磁轨道炮领域的发展则后来居上。中国科研人员经过不懈努力,成功解决了轨道烧蚀等关键技术问题,经过多次发射试验,电磁轨道炮依然能够保持高精度。中国研发的电磁炮在射程、初速和威力等方面都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能够以较高速度发射大质量炮弹,射程可达百公里以上。并且,中国电磁轨道炮的发射成本相对较低,具有良好的性价比。2018 年,中国海军在 “海洋山” 号坦克登陆舰上进行了电磁轨道炮的上舰试验,这一举措标志着中国电磁轨道炮在实用化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领先于其他国家将电磁轨道炮进行实际舰艇搭载测试,彰显了中国在该领域的强大实力。

  俄罗斯在电磁轨道炮技术研发上也取得了一定成果,进行了多次发射测试,实现了从单发至连发的跨越。不过,与中国和美国相比,俄罗斯在电磁轨道炮的整体性能和研发进度上相对滞后,目前其研究主要集中在航天应用和科学研究方面,在军事应用的推进速度上稍显缓慢。

  日本近年来在电磁轨道炮技术方面投入了一定的研究力量,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如完成了中口径电磁炮的海上试射,展示了一定的技术实力。但与中国和美国相比,日本在电磁轨道炮的技术水平和研发规模上仍存在差距,其电磁轨道炮的性能指标和应用前景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和拓展。

  英国在电磁轨道炮研发方面与美国紧密合作,在轨道发射技术、脉冲电源技术等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向美国海军交付了单发全尺寸轨道炮工程样机并成功进行射击实验。然而,英国在电磁轨道炮的独立研发和应用推广方面相对受限,其成果更多地依赖于与美国的合作,在全球电磁轨道炮竞争格局中,影响力相对较弱。

  印度虽然也在电磁轨道炮领域有所探索,并宣布取得了一些初步成功,但从其公布的技术指标和研发进展来看,与中国、美国等领先国家相比,在技术成熟度、性能指标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尚处于电磁轨道炮研发的初级阶段。

  在现代海战中,电磁轨道炮的应用将极大地提升海军舰艇的作战能力。其超远的射程和强大的火力,使舰艇能够在更远的距离上对敌方舰艇、潜艇和岸上目标进行打击。例如,在远洋作战中,装备电磁轨道炮的舰艇可以在敌方反舰导弹射程外率先发动攻击,掌握战场主动权,有效保护自身舰艇编队的安全。同时,电磁轨道炮的快速反应和灵活火力特性,使其能够在复杂的海战环境中,对敌方多批次、多方向的攻击进行快速反击,提高舰艇的自卫能力和作战效能。而且,电磁轨道炮强大的毁伤能力,能够对敌方舰艇造成严重破坏,无论是对敌方舰艇的装甲防护还是关键设备,都能构成巨大威胁,从而在海战中取得优势。

  对于岸防部队而言,电磁轨道炮可以作为一种强大的远程打击武器,部署在沿海地区,对来袭的敌方舰艇、登陆部队等进行远距离精确打击。其超远的射程能够在敌方舰艇尚未靠近海岸时就对其进行攻击,有效阻止敌方的登陆作战企图。同时,电磁轨道炮还可以与其他岸防武器系统,如岸舰导弹、防空导弹等协同作战,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岸防火力体系,大大增强国土防御能力。在面对敌方空中目标时,电磁轨道炮凭借其高射速和快速反应能力,还可以作为近程防空武器,对低空飞行的敌机、巡航导弹等进行拦截,为国土防空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