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航空母舰发展上来看福建舰一旦正式服役中美航母还有多大差距?
2025年4月1日,当“呼叫81192,请立即返航”的呼唤再次刷屏网络,人们在缅怀“海空卫士”王伟的同时,也清晰地意识到:24年前那个因装备差距而让英雄血染长空的时代,早已随着中国海军的跨越式发展成为历史。
如今,中国第三艘航母福建舰即将正式服役,标志着人民海军进入“三航母时代”。
然而,在大洋彼岸,美国海军仍以11艘核动力航母的庞大规模稳居全球霸主地位。
回溯中国航母的发展轨迹,每一步都镌刻着从“追赶”到“超越”的艰辛与突破。
2012年,辽宁舰的服役终结了中国无航母的历史,但这艘由苏联瓦良格号改建而来的6万吨级常规动力航母,带着明显的苏式烙印——滑跃式甲板设计限制了舰载机的满油满弹起飞能力,舰载机调度效率与美制航母存在代差。
2019年山东舰的下水,虽实现了国产航母的零突破,却仍是辽宁舰的优化版本,核心技术并未摆脱滑跃起飞的桎梏。
从技术布局看,其三台电磁弹射器中,艉部弹射器与舰载机等待区存在部分重叠,导致在复杂海况下的调度效率仍有优化空间。
两台升降机的配置,对比美国尼米兹级、福特级的三台升降机,在高强度作战中可能影响弹药与舰载机的转运效率。
美国航母的强大,不只是硬件设施过硬,更在于其拥有完善的作战体系与丰富实战经验。
从冷战时期的远洋军事对峙,到海湾战争、伊拉克战争的战火洗礼,美军航母战斗群已打造出一套涵盖舰载机联队、护航舰艇以及核潜艇的高效协同作战模式。
福特级航母虽因电磁弹射系统的可靠性问题备受争议,但其配备的双波段雷达,以及采用的隐身舰体设计等前沿技术,依然在航母信息化作战领域保持领先。
尤为重要的是,美国凭借全球部署的11个航母战斗群,构建起“前沿存在、快速响应、区域控制”的海洋霸权体系。
如,据美国海军研究所网站(USNI)2024年4月2日报道,根据一份造船审查报告显示,包括美国海军新一代导弹护卫舰星座级、新一代弹道导弹核潜艇哥伦比亚级、企业号超级航母和新批次的弗吉尼亚级攻击型核潜艇在内的多种军舰建造计划出现1-3年左右的延期。
不过,其可续航能力依旧受限于燃油储备,在远海长期执行部署任务时,必须依靠补给舰提供支持。
反观美国核动力航母,无需频繁补充燃料,能够全身心投入作战任务,在西太平洋、波斯湾等热点地区,展现出更强的持续存在能力。
中国航母现阶段的首要任务是捍卫近海主权与区域安全,而美国航母则是为其全球霸权投射服务。
也正是这个根本不同,两国在舰载机体系层面,无论是数量、质量,还是协同效率,也有差别。
最后,从实战经验与战略部署来看,美国航母经过数十年实战的磨砺,在复杂电磁环境对抗、高强度攻防演练、多军种协同等方面,积累了大量数据以及丰富的战术经验。
而中国航母自辽宁舰服役至今仅仅13年,并且从未参与过实战,在极端条件下的体系作战能力,还需要时间去检验和提升。
福建舰服役后,中国在航母吨位、弹射技术、舰载机性能等硬指标上逼近美军上一代主力(尼米兹级),而在动力系统、实战经验、全球部署等软指标上仍需追赶。
答案或许不在简单的性能对比,而在于两国海军的战略定位——当美国航母在全球海域疲于“秀肌肉”时,中国航母正沿着“近海防御—区域拒止—远洋护卫”的路径稳步前行。
从王伟烈士的“81192”到福建舰,中国海军用二十年时间证明:差距从不是停滞的借口,而是追赶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