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iyun(中国官网)-官方授权登录入口

何继善:为地球“把脉”做中国脊梁|校友回湘 杰出校友面对面

  Kaiyun中国官方入口Kaiyun中国官方入口何继善,1934年生,中共党员,中南大学教授,应用地球物理学家、工程管理学家,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我国电磁勘探领域的开拓者,“双频激电法”“伪随机信号电法”和“广域电磁法”的奠基人。先后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模范教师、全国科普工作先进工作者、“湖南省教书育人楷模”等荣誉。

何继善:为地球“把脉”做中国脊梁|校友回湘 杰出校友面对面(图1)

  何继善出生在湖南浏阳的一个小山村,从一名矿工成长为国际地球物理学领域的领军人物。他创立了“双频激电法”“广域电磁法”等核心技术,带领中国电磁探测技术从跟跑到领跑,成为国际地球物理学界的“中国范本”。现在,他依然活跃在科研一线,为我国“深地探测”战略贡献力量。他的故事,不仅是一部科学探索的传奇,更是一曲爱国报国的壮歌。

  与何继善院士的采访,约在了中南大学地学楼。踏上充满年代感的扶梯,仿佛跨入时空隧道。陈列室满墙的文字和照片,分明就是一部中国电磁探测技术的发展史;一台台摆放整齐的测量仪器,让人想起国际著名地球物理学权威弗兰克·莫里森的评价:“在地球物理学界,既懂方法原理,又懂研制仪器的,世界上仅有两人,中国的何继善是其中之一。”

  “抱歉,没想到高铁晚点了。”风尘仆仆赶来的何继善院士,刚从深圳开往长沙的高铁上下来。尽管已是高龄,他依然奔波在科研一线,为我国能源安全步履不歇。岁月对他似乎格外垂青,除了头发银白,他依然风度翩翩、儒雅亲切。

  “最好的人生规划就是将个人的命运同国家、民族的命运相融合。”这是何继善院士对记者说的一句话,也是他人生的真实写照。

  1934年,何继善出生在湖南浏阳的一个小山村。6岁时,他随家人颠沛流离,在炮火的夹缝中学习。童年目睹战火纷飞、家园破碎,他坚定了努力读书、改变国家积贫积弱面貌的决心。

  1950年,何继善在长沙云麓中学(后并入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上了一个学期的课,尽管他酷爱学习,成绩也不错,却因家庭拮据而被迫辍学。

  “学习是我最大的渴望。”辍学的打击没能阻挡何继善继续学习的步伐。两年后,他来到湘东钨矿,成为一名矿砂化验员,白天在矿井中工作,晚上点着煤油灯自学,就这样读完了高中课程。在矿井下探索的艰辛岁月中,何继善也立志要为祖国寻找一条勘探地下宝藏的新途径。

  功夫不负有心人。1956年,党中央发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何继善考入长春地质学院(现吉林大学)。大学四年,他刻苦学习,是全年级唯一各科全优的学生。1960年,他从长春地质学院勘探专业毕业,被分配到中南矿冶学院(现中南大学)地质系任教。

  从矿砂化验员到大学生,再到大学老师,身份的转变没有让他忘记曾在矿坑里立下的志向。

  地球物理学,好比给地球做“CT”,是在无损条件下了解地下秘密,寻找矿产资源或灾害源。20世纪50年代,中国地球物理学刚起步,研究理论和仪器设备主要依赖国外。

  “中国人必须要有自己的理论和方法。”让中国地球物理学科走在世界前列,是贯穿何继善整个科研生涯的重要目标。

  1986年3月,何继善携20余年潜心研究的成果“双频激电法”在国际上首次亮相,随即引起了世界地球物理学界的轰动。被称为“变频法之父”的地球物理学家维特教授对何继善说:“我们落后了,你们中国在这方面已超过了我们。”何继善研制的双频激电仪轻便、抗干扰能力强,探测深度可达1000米,迅速在地质勘探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仅在我国,地质部门用它“扫描”出的矿产,价值就在2000亿元以上。

  此后,何继善又创立了“广域电磁法”,将探测深度从1000米提升至8000米,为中国深地探测开辟了新天地。这一技术的突破,使中国在地球物理探测领域实现了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2018年,他主持的“大深度高精度广域电磁勘探技术与装备”项目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其成果在中国大地广泛应用,探明的页岩气、常规油气等资源潜在经济价值超过15000亿元。

  何继善的科研成果不仅在矿产资源勘探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还在防洪减灾、工程勘察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效。

  1998年,长江流域发生特大洪水,堤坝管涌成为抗洪救灾的最大难题。何继善经过一年多的潜心钻研,创立了“拟流场法”,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能在汛期恶劣环境下快速准确探测堤坝管涌渗漏入水口的仪器设备,准确率达100%,为水库堵漏提供了准确的信息。20多年来,何继善总是“闻汛而动”,为洪区的水库大坝“把脉会诊”,避免了重大经济损失。

  他的每一项研究,都是急国家之所急,他的每一项发明,都踩在了国家发展的点子上。这些领先世界的“中国创造”,在为国家资源安全提供技术保障的同时,也让能源自主权紧紧握在我们自己手中。他说:“科学家就应该撑起国家的脊梁。”

  尽管科研成就斐然,何继善始终将自己视为一名教师。执教60多年,他培养了100多名博士后、博士和硕士,以及大批本科生。他说:“教书育人不但是我人生的主旋律,也是我生命中永远的安魂曲。”

  “为什么喜欢当老师呢?因为总是面对年轻人。”何继善说,一批批学生毕业了,又有一批批新的学生到来,这让他永远感到年轻。他常对学生说:“年轻人要尊重前辈,但一定要超过前辈。长江后浪推前浪,只有这样,社会才能更快地发展。”

  除了做科学之外,何继善还是广受欢迎的“科普院士”。他说:“科研和科普是推动科技进步的两个轮子。向广大人民群众和青少年朋友普及科学知识是科技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数十年来,他的科普之旅不仅走遍三湘四水,更遍布全国各地。每一次做科普报告,他都会根据科普对象准备讲稿,从不让学生或助手代劳。

  有人问他:“做科普会浪费时间吗?”何继善坚定地说:“做科普,从来就不是浪费时间。国家的强大,需要大批的科研人员为国家努力工作。孩子们都是一张白纸。如果我的讲课,能让其中的一些孩子对科学产生兴趣,并在将来投身科学事业,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此外,何继善鼓励孩子们文理兼修。他曾戴着老花眼镜、花了一个多星期的时间,亲自书写了100多幅内容各不相同的励志名言书法作品,送到前来参加活动的孩子们手中;也曾带着花费10年心血译著的中美共同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虎口拔牙》,来到各地大中小学校,开展“纪念‘七七事变’,发扬飞虎队精神”的巡回演讲及赠书活动,只为让更多学子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的熏陶。

  如今,何继善依然忙碌。他将目光投向了地下空间与地热资源研究。“地热是一种清洁、稳定的能源,如果能大规模开发,将对我国的‘双碳’目标产生重要影响。”他带领团队在东南沿海、云南等地进行地热探测,希望为国家的能源安全贡献力量。他说:“科学研究的魅力就在于不断挑战未知。只要身体允许,我就会一直干下去。”

  长沙晚报:您作为给地球做“CT”的人,为地球做了这么多年“检查”,我们的地球现在“健康”状况如何?

  何继善:地球是我们的家园,大家都很关注。我想地球现在还是很健康的。我们以矿产资源为目的的勘探开发深度也就几千米,这点探测深度对地球来说就像是头皮薄薄一层,所以说我们对地球的了解还是很有限的。爱护地球的目的是为了爱护人类自己,所以无论是石油天然气,还是金属矿产,人类现在需要考虑的是如何绿色地利用这些资源。从勘探到开发,应该用对环境影响最小,或者是可以对环境修复弥补的方式来进行。

  长沙晚报:湖南新能源的开发要往哪些方面发力会比较好?它的优势或者是发力点在哪?

  何继善:对湖南来说,煤不是特别多,没有石油,但是湖南的地热资源和页岩气储量丰富,如果能开采出来,将改变湖南的能源格局。地热方面,目前,我们在黄花机场附近就打了一个地热钻,将作为机场综合能源的一部分。

  长沙晚报:您一直致力于向青少年推广科普,那您认为基础教育领域要怎么样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何继善:在中学阶段主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因为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长知识,德智体全面发展,在这样一个情况下面,能够适当地有一些科技创新方面的培养,我觉得非常好。此外,要善于培养青少年在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的能力,提高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爱好。

  长沙晚报:2025年您的母校湖南师大附中将迎来120周年校庆,您有什么祝福的话要给母校师生吗?

  何继善:湖南师大附中百年校庆的时候,我被邀请上台发言,登台的那一刻,我的眼泪流了下来。现在的湖南师大附中发展得挺好,不但在湖南省名列前茅,而且在全国都很有名气。现在的孩子很幸福,能够在这么好的学校学习知识。我想把王之涣的那一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送给附中的学弟学妹们,前进是没有止境的,我们的母校一定会发展得更好,师弟师妹们能够进到师大附中就读应该感到光荣,将来师大附中会以你们为荣。

  值此母校120周年校庆之际,我衷心祝福母校生日快乐。希望母校继续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为国家的科技发展贡献力量。